首页 > 学习园地 > 调研论文
学习园地
调研论文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教法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3.03.04 作者: 来源: 访问人数:3987

[作者简介]杨海 男 江西湖口县人 河池学院讲师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
  邮编:1000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中央党校南院C座3103室  杨海(收)
  电话:15210879594        Email:
yanghai8889@126.com
  【基金项目】:2010年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010LX491
  [摘要]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育教学体制下,推进该门课程的教材改编与相关的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材改编须坚持教材内容的逻辑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并推行案例解说法;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突破口,不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利用和发挥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的资源优势,以促进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材教法  改革  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缺乏自信心去学习和领悟其中的哲理性知识——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的阻力与障碍。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从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入手,在教育主体与教学模式以及教材的改编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改革应推行案例解说法,并坚持教材内容的逻辑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推行案例解说法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深刻并极富于哲辨思维,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来说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学习时深感困难重重。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哲理性强、理论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相关理论支撑的案例特别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会有误解原理之嫌。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排体系中增加一些经典案例和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案例对于解读较深的哲学理论将会起到避难就易的作用。“这样要比单纯地理论灌输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抽象理论带给学生们的枯燥感和乏味感”[1](P113)
  例如:在现行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讲到的“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可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时教材仅仅一带而过。而并未做过多的说明与解读。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此处学生往往会这样理解:他们认为,既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可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那么,我们如欲推进事物的历史进程,不妨多制造一些矛盾不就好了吗?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合乎文意的。但是,这一规律的本意并非如此。这里的“矛盾”是事物发展中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并非我们日常所言的“势不两立”的对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仍无法使两者和谐相处的一种状态。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可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并不意味着人为地去制造矛盾而推动事物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矛盾的解决是指使矛盾双方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这是解决矛盾与推动事物发展的目标和落脚点;再如:在现行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讲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时候,教材说“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很多学生感到十分的困惑:就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着原始社会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那么,如何用“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来解读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呢?在现行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并未做出特别说明,因此很容易使学生对一些较为深奥的哲学原理产生误解。其实,这一原理在专业的哲学教科书上讲得比较透彻、清晰。专业哲学教科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着原始社会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侧重于前进行与上升性;而在自然界的麦粒(麦种)——麦苗——麦粒这样的辩证否定过程中却侧重于回复性或回返性。对于“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在自然领域完全适用,对此理解也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把这句话当做“永恒真理”。
  因此,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排体系中增加一些经典案例和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案例对于学生解读较深的哲学理论会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精选案例,案例能够有很强的说服力,切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相关原理,并对原理和规律起到化难为易的功效。
  (二)坚持教材内容的逻辑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排体系和先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门单独开设的教材相比较而言,作为合三为一的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在编排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凑些,整体性味道浓厚。然而,深入探究,我们发现,这一整体性无非是把先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门单独的课程进行简化后简单地摆放在一起。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这三部分仍然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分子或元素。换句话说,它们三者在内在的逻辑上并没有真正地统一起来。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从更深的层面使这三部分融为一体、相互贯通,我们仍需对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排体系加以改革使之更加系统化、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论证、互相启发、相得益彰,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跨越式发展。例如,在第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在讲解一些原理时可以从第三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引证一些案例来解释,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通俗化、大众化;同时,在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也有大量的案例可以为第一部分的原理、规律的解读而服务。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充分的事实材料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也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它已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大机器工业等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可以说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引起的根本质变”。[2](P88)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中,我们在编写到质量互变规律时不妨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这些事实与案例来加以说明和解释;反过来,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教材的编排也应考虑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相关原理去分析相关的案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哲学自觉性,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使之进一步内化到他们思维当中,转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这里讲到了货币到商品再到增值的货币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编排教材时用这一规律去分析资本运动的总公式会让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我们欲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排体系中凸显其整体性并不是从形式上简单地拼凑或相加,而是要在内容上、逻辑上互为融通、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门课程之间存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学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得到了运用。即马克思用哲学方法去分析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社会主义终将胜利的历史命运;随即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增强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因此,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包含的三部分是内在有机的统一体。我们在这门课程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必须抓住这一特点,使这三者在逻辑上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教材编排上力求新的突破奠定基础。
  二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成效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言,这一师资队伍呈现以下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而是来自于学校的行政岗位并非本专业的教员。这些不专业化的教员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各部门的行政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各系部办公室人员以及后勤等勤杂人员。这一现象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高校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赶着鸭子上轿”,一边教一边学。他们在教学中只能依靠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他们采用这种保守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一方面主要是因自己不理解教材内容而惧怕进入教学误区以至于学生闹笑话;另一方面是基于这些教学人员责任心不强,上课为了完成义务。他们大部分认为,像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这些“两课”只需要学生自学就能看懂,老师讲好讲坏意义不大;第二,专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比例偏低。在一些高校,他们一般每年在引进人才的方案中不会过多地去考虑招聘一些高层次的专业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这些缺位的教师往往由其他理工科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家属或亲戚以及上述所列举的教辅岗位的行政人员兼任。这样的教师队伍结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管理带来极为不便。因此,这将会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科研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兼职和非专业化队伍结构。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改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手段的根本动力。可以设想,如果一位教师不从事科研,那么他面临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而脱离社会发展形势,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与科研从其本质上说就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们两者之间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推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法。否则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推进该门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笔者认为,高校领导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队伍建设的先决条件。由于一些高校的校长一般主要出身于理工科,所以他们对于这些人文学科的建设不够重视。他们认为,这些人文学科的知识并不如理工科知识那么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的财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两课”更有甚者会嗤之以鼻。因此,高校领导尤其是学校主要领导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两课”在整个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需要重新反思、定位。因为他们一般认为,“公共课”往往不如“专业课”那么的重要。学生最后找工作,解决学生吃饭问题的还是“专业课”。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公共课”之所以在各个专业各个系部都必须开设的理由与根据。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公共课”正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的可有可无的话,那么,“公共课”难道还有必要在所有专业所有系部推进吗?这显然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就此要重新立章建制,把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两课”教学成效纳入各高校教学考核的体系之中适当增加其份量,更应将之纳入到对高校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之中,使他们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两课”所面临的现实性困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大学校长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的校长们,您们听见了我的声音了吗?
  只有高校主要领导对此有信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建立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倡导尊教重教的校园风尚,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3](P88),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两课”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困境。
  三 进一步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积极构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似乎没有什么关联。而理工科等学科和专业是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捆绑在一起的。因为理工科与实际操作技术紧密相连。在有的大学,他们已经把工厂办到了学校里面。一边教学、一边科研、一边参加技术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世人的一种感性印象就是人文学科不如理工科那么的实用。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之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殊不知,西方曾有的许多的大物理学家等都有着极其深厚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并以此为支撑。甚至有的物理学家,他本身也是哲学家。如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的转向。特别是在讲到一些原理与规律的时候,我们必须对于这门课程的方法论意义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于情、循循善诱地讲解,在学生充分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将这些原理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分析社会生活案例,进行必要的讨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明晰一些事理,感悟人生、了解社会、走向群众,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和做好必要的前期心理准备。例如,当我们讲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时,我们决不可一带而过,浮光掠影地点到为止。而应该在此“大做文章”。深入剖析这一方法论意义的深刻内涵和对生活的指导性价值。此处能否讲解得精彩恰恰是体现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重大的历史事件。教育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既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同时也要有走曲折的道路的思想准备。在困难的时候要提高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因为前途是光明的;在人处于顺境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充分预见未来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从而提高自己对各种不可预见风险的应变能力。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不但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从思维方法,从理论付诸实践的运用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积极构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有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广大人民大众的历史进程。
  四 加强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一种相辅相成、共生对话的机制,以扬弃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和逻辑上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在对西方前人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而建构起来的。合理汲取西方文明,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文化背景的依托与反衬,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相互对照、相互涤荡,在比较中才有鉴别。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以及革命性等优点就会显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单一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内心情感认知共鸣等方面提供强大的动力。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学生心灵的深处。例如,当我们讲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般与个别问题的时候,可以溯源至古希腊时期的一般与个别问题的探讨,联系休谟问题对学生进行分析一般与个别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境界逐步被拓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亦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引进西方文化,使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比较这一做法仍需注意几个相关的问题;第一,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人民性”等多种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第二,防止片面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更多地需要我们去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科学性意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 2005 5号
  [2]王东宇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难点问题解析[M]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3]邓福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参考[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2009年版/2010年版
  [5]曹典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中共九江市委党校主办 电话(传真)0792-8222960 赣ICP备18014993号

地址: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兴城大道延伸段 邮编:3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