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关党建 > 学习党史
机关党建
学习党史

借鉴历史优秀廉政文化,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发布时间:2021.05.19 作者:何辉 来源: 访问人数:14788

廉政文化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上的反映,包括廉政思想、廉政制度、道德规范意识、社会评价以及对廉政人物的颂扬和传播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总结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经验,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从传统廉政思想中汲取智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齐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曰:“ 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在晏子看来,统治者只有实行廉政,才能巩固目己的统治地位,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历代思想家们提炼出以民为本、正己修身、勤俭节约等廉政思想,有利于引导党员干部形成廉洁奉公的政治理念,树立清廉为政的价值观、权力观。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至上

民本思想是传统廉政思想的基础。《尚书》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荀子以舟水相比喻,提出早期君民之间的辩证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并告诫君主一定要重视民众。后来唐太宗多次引用和发挥这一观点,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传统的民本思想,对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巩固国家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就的伟业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下取得的,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如果任由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必然会亡党亡国。“人心向背”四个字,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原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一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宗旨,永葆初心,践行使命,始终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坚持人民至上,切实走好公仆之路。

(二)“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修身正己

《礼记·大学》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修身是为政的基础。郑板桥说:“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也突出了个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修身首先要正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保持“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的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谨记“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的为官之道,克己戒贪、严以律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                                                                                                                               

修身要立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三)“公生明,廉生威”——公私分明

公不存私、专心向公,是我国历史上廉政的一个重要特点。秦汉以后的思想家们,往往在“廉”字前面加一个字——“公”,叫做公廉。在古都西安碑林博物馆有这样一则“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短短三十六字,字字如金,句句警策,告诫人们为官为政要公正无私、清正廉明。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个人私利之上。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平常心看待权、以责任心用好权,克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认识,正确处理好权责关系,始终坚持以德用权、依法用权。

(四)“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俭助廉

节俭是为官清廉的必要条件。诸葛亮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可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可以培养品德。孟子曰:“俭者不夺人”。节俭的人不会去贪他人的财物,蕴含了“俭可养廉”之意。隋炀帝因奢侈而亡国,唐太宗即位后,注重从隋亡的原因吸取教训,认为一个国家无论多少富有,若统治者奢侈无度,都必然灭亡,因而早在贞观之初,他就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提出“戒奢尚俭”的主张。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们不仅提出了“以俭助廉”的主张,而且分析了“俭可助廉”的原因:一是节俭可以解决自身用度问题,防止他人勾引致贪;二是节俭可以培养志气,为清廉创造精神条件。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全体党员作出规定: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光盘行动,再到严禁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等措施的实行,就是要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节俭意识和自律意识,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保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

二、从传统廉政制度中汲取经验,以制度的完善规范权力运行

廉政制度可以强化吏治、维护统治,在历代反腐倡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廉洁是历代王朝选官的重要标准。秦代对于为官之道的要求是: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强调为官要清白。汉代选官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选官的方式包括荐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前三种主要是考察、举荐人才,以德为重。科举是统一选拔考试,其廉政意义在于,把民间贤俊选拔到官僚集团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腐败发生。

为了防止在选官时出现贪污受贿现象,会严格规定选拔程序,监察部门介入对选举过程进行监督,并实行选举责任制,如果选举不实或推荐不实,选举者和推荐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当然,如果选举得人也要予以一定的奖励。

在官员的任用管理制度中,试守(试用一年)制度、回避制度、三年轮换制度及考课制度等,都对防贪促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前在选用人才的标准方面,我们仍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干部“德”的考察,一方面要重点考察他是否忠诚、干净、担当,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又要全面辩证、客观准确评价干部,对干部政德表现既要有定性判断,更要用事实说话,切实把干部“德”的表现考准考实。同时,选拔任用干部还要坚持公道正派、注重实绩、重视基层、群众公认等原则。“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要树立注重基层和实践的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

(二)完善考核机制

古代考课(绩)制度主要是定期考察现任官员的“德”和“行”两方面,由专门的考绩部门负责,每次考核结果均根据廉贪情况和政绩优劣进行奖惩,道德考课通常有一票否决的特点。如秦朝区分良吏和恶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廉洁”;唐代以“四善”来考核官吏的官德;明代对八类不合格官员中处罚最重的是贪官。这种定期考核制度促进了反贪工作的经常化。

自2019年4月7日起开始施行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对考核方式、考核原则、考核内容及考核结果的运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在提拔和任用干部时,要坚持考用结合,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问责追责结合起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促进干部担当作为,严厉治庸治懒。

(三)完善监督体系

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保证。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以察官、治官为主要目标。

从监察机构设置来看,秦与西汉创设了御史府,东汉改称御史台,唐朝建立“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明朝改为都察院,特别重视御史巡按地方进行监察。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曾率“中央巡视组”监察南京周边的应天十府,所到之处,官员都收敛言行,不敢奢靡腐败,甚至有地方要员一听海瑞到来,便提前免去一些贪官污吏,以免被追究、牵累。清朝监察制度基本沿袭明制。

从监察机关的职责来看,主要负责维持朝廷纲纪,纠举弹劾违法失职的官员,监察政务,向中央荐举地方廉洁官员与人才等。监察官虽然品秩不高,但充当“天子耳目”,还可以风闻奏事,权力很大。

历史表明,监察制度对于维持国家纲纪、纠正官邪,保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权力的监督问题。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成为党史国史上著名的“延安窑洞对话”。这次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推进监督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初步形成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总体框架,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项监督”全覆盖总体格局逐步形成。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强化纪委监委专责监督,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形成合力。

(四)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北宋范仲淹说:“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曲法则害民。”历代一些有为的统治者为震慑贪官,往往以严法惩贪。《秦简》规定:“府中公金钱私貣用之,与盗同法。”意即挪用公款,与盗窃同罪。“通一钱,黥为城旦。”哪怕受贿一个铜钱,也要受到脸上刺字、修城服苦役的惩罚。汉代《盗律》规定:贪污十金以上处以死刑。《唐律》规定:官员如果在管辖区域内收受百姓财物,或向百姓借贷财物,均以贪污罪论处。历史上对贪赃枉法者的严厉惩戒,就是要形成一种震慑,让为官者不敢腐败。

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从1938年毛泽东首次提出“党内法规”概念开始,党内法规逐步从碎片化发展到系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重要内容统筹谋划和部署,明确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战略目标,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同时,要坚持制定和实施并重,确保党内法规制度落实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建章立制和落地见效的关系,既要解决好制度“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制度“能不能落地”的问题。要通过监督检查、问责追责倒逼法规制度的执行落实,对有规不依、执规不严的行为严肃查处,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把制度威力充分释放出来。

三、从传统廉政风尚中接续传承,营造“廉荣贪耻”社会氛围

古代廉政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历代君主贤臣及政治家、思想家对廉洁政治的传颂与教化,逐渐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舆论。

(一)重视廉政教化

历代明君贤相常常告诫官员要做廉、明、慎、勤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曾比喻说,鸟栖于林,鱼藏于水,还被人捉住,是因其贪吃诱饵,故“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朱元璋非常重视对在任官员进行廉政训诫,亲自编印历史上首部反腐教材——《醒贪简要录》。

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们受传统的家国同构思想影响,借助家族、家庭关系辅助廉政道德教化。家训就是一种典型的教化形式。如包孝肃公家训规定:“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以家训昭告后世,望历代子孙能清廉为官,提出借、正直为民。家风跟党风、政风、民风密切相关。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一人当官,全家腐败”“前门当官、后门开店”的家族式腐败时有发生。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良好家风带动形成清廉政风、淳厚民风。

(二)重视廉政宣传

古代廉政文化中,通常借助多种文化艺术载体,如文学诗赋、小说、官箴、民谣、对联等,来歌颂廉洁、讽刺贪腐。例如:周敦颐以莲喻廉,颂高洁清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冯梦龙的《三言二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既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也有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北宋末年,巨贪蔡京、童贯等公开受贿,以贿金多少来授不同等级的官职,于是便有民谣揭露:“翻了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这些旨在惩恶扬善的艺术形式,大大推动了“廉荣贪耻”廉洁风气的形成。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廉政专题片、党风廉政教育大讲堂、廉政微电影、廉政公益广告、廉政书画展、警示教育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加强廉政宣传教育,营造廉洁环境。比如:中纪委跟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一些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红色通缉》等,就能够以案说法、以案示警,使党员干部绷紧“廉政弦”、筑牢“拒腐线”,很好地达到以案促廉目的。

(三)重视廉政典范

发挥廉政模范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弘扬正气,塑造清明的政治环境。清朝康熙皇帝喜欢大力表彰和任用清廉官吏,认为提倡清廉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在全国树立一批清官廉吏的典范,使大小官员有学习的榜样。为此,他多次下令臣下举荐清官,还利用巡历的机会访察各地,以求发现清官。对于举荐和发现的清官,除了给他们职位升迁,还会宣传他们的事迹,教育百官以他们为榜样。历史上著名的廉吏于成龙,从知县做到两江总督,为官期间清正廉洁、政绩突出,三次被举“卓异”,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死后被赐谥号“清端”。他死后的遗物仅有一个木箱,木箱里只装着一套官服,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康熙皇帝称他“居官清正,实乃天下廉吏第一”。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身边的廉洁典范,引领廉洁社会风尚。河南兰考原县委书记焦裕禄,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他的大儿子去看戏没买票,他不仅命令孩子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还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搞特殊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倡和要求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福建东山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他任何“特殊照顾”,甚至政策允许的事,他也不为子女“争取”,让“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在子女心中深深扎根。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要求党员干部以谷文昌为学习榜样,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

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佚名.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Z].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林岩、王蔓.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3]习近平:借鉴历史优秀廉政文化提高拒腐防变能力[J].中国监察,2013(9).

[4]贺夏蓉.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J].中国监察,2013(14).

[5]杨雪.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思想述略[J].兰台世界,2013(12).


中共九江市委党校主办 电话(传真)0792-8222960 赣ICP备18014993号

地址: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兴城大道延伸段 邮编:332000